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有关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关于公布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有关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 的通知
站点搜索
青托人才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青托人才——高级工程师


发布时间:2017-12-31 22:33:46

 
 
http://qingtuo.36ve.com/files/58/afe906a371934c45ea31ba1e6efbf003.jpg
赵超 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
  赵超,1987年生,北京大学学士,复旦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曾赴美国RPI访问研究。以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旺盛的求知欲为驱动,围绕电离辐射计量学开展创新研究工作。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市局级科研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其它科研项目2项。荣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第1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标准化学术成果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和参加起草制定国家计量技术规范2部。

成长故事
      
——不止于思、不惑于行

      2005年,我带着满脑子“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微观世界能否无限分割”等究极问题的思考和学习中学物理带来的满腔自信义无反顾地进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开始本科生涯,希冀自己有朝一日能如同教科书上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一样为人类揭开宇宙的秘密,把握上帝骰子的轨迹。然而四大力学、线性代数、群论等课程教育了我中学物理与大学物理对智商的要求差别有多大,同级的优等生成绩更是让我遭遇二次打击。以至于在本科生科研活动中,不敢选择那些艰深的纯理论课题,而是选择了看起来相对直观的辐射防护研究课题。从此远离了高资质要求的基础物理研究的道路,但也踏上了另一条投身十余年的研究道路。这样的选择让我避开了辄十余页的公式推导,也避开了日思夜想梦中都不忘琢磨才能参透的难题。但也带来了一个我不断反问自己的问题:远离了基本物理规律的探索以及高深的数学理论,是否还是他想要的科研?甚至是否还能算是物理学科研?
       但是我深知如果只是停在这提问,那永远都得不到答案。我也知道资质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强行选择那样的道路,即不可能对学科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徒自浪费自己的时间。于是沿着辐射防护这一研究方向,在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开始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但日复一日的研究中,这个问题还是不断在我的脑海中蹦出。某天,我发现自己领域中针对带循环隔室模型问题总是通过数值法求解,似乎过于笨拙。但是对于隔室较少的模型而言,还有望基于微分方程组求通解,但随着隔室数量的增加,微分方程组的人工求通解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模型略微变化,又需要寻找新的求解方法,似乎数值法求解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在前路一片渺茫的之际,我并没有多想问题是否能解决,而是不断尝试着不同方向突破这一问题。最终,通过数周废寝忘食地研究,我巧妙地将微分方程组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从而将问题由多元微分方程组的求解转化为矩阵对角化问题,而矩阵的对角化计算可以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因此在融合微分方程求解、矩阵计算、计算机编程多种技术之后,我成功找到了带循环隔室模型问题通用求解算法。这一研究颇让我回味了一次相当难度的数学推导与灵光一现带来的突破。而这个研究在某次学术会议报告中以十几页的PPT做了严密的数学证明之后再以简短的计算机代码实现了核心的求解算法结束了报告之后,我看到台下同行们一双双闪亮的眼神的瞬间,突然觉得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又或者说答案已经不重要。对理论难度的追求实际上可能只是一种想要得到承认、不甘被基础物理淘汰的心结,但在这种心结也给了我一种坚韧的力量,支撑他走得更远。
       随着研究生阶段科研工作的开展,做实验、处理数据、发论文,第二个疑问又悄悄浮上心头:为何我们的论文影响因子比隔壁医学、生物学低那么多呢?被引用次数为什么低到个位数呢?难道我们的科研其实只是自娱自乐,远远比不上其它专业?其实我心里也清楚,专业不同难以比较,作为一个冷门研究专业,从业人员少,一个细分方向上往往就只有一两个课题组在开展工作,引用率怎么可能高呢。但终究是意难平,甚至忍不住去询问导师。而导师只是淡定地让他安心做研究,不要想太多。时光匆匆,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了合作多年的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出站后继续留院工作。博士后出站前夕,有幸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项目的支持。在项目的支持下,我开展了环境γ辐射空气比释动能率监测仪需现场校准研究。为此实地考察了浙江省内、秦山核电、福清核电、海南昌江核电、防城港核电等几十个辐射环境监测网点,倾听一线维护人员的实际需求,根据地形与维护人员的要求制定现场校准装置的设计目标,回到研究院后潜心研究,通过引入蒙塔卡罗仿真模拟与标准计量学实验室内一次次的物理实验,最终完成了现场校准装置的研制,解决了现场校准问题。此后,携带着现场校准装置,逐个为考察过的与没考察过的辐射环境监测网点提供校准服务,保障了我国辐射环境监测量值的准确统一,维护了我国居民对辐射环境安全的需要,也为一线维护人员切实地解决了问题。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不是他这个研究中发出来的文章与被引用的情况,也不是应用成功后取得的各种奖项,而是环境监测网点一线维护人员的衷心认可,是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质量有了保证。至此,第二个疑问也得到了释怀。
      回顾十余年的科研之路,总是难免背负着自我怀疑的问题前行,这可能是一个平凡的科技工作者所难以避免的,人生也往往如此。这种反思可能会带来痛苦,但痛苦中可以孕育力量。而“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人才项目为这种力量的生长提供了平台,希望自己之后的科研乃至人生中都能做到“不止于思、不惑于行”,从反思的痛苦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

视频展示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三届青托人才04 赵超




友情链接

© 2015-2023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版权所有 ICP证:京ICP备14006989号-1
最佳浏览分辨率1280*800或1440*900为了本系统能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8.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